造形世界的奇花
北京中央美院前副院长 叶 毓 中 教授
在北京2008年《世界女画家联展》上,第一次看到画家郑兰美的作品,造形独特、色彩瑰丽、那清新、鲜明、多姿多彩的风貌、印象难忘,发人深省,给人启迪。
造形,也许是永远可以争论的话题,但绘画必须造形,确是不争的事实。读画家郑兰美的画,可以清晰地感知造形思考与实践的广度、深度和高度,没有这样的境界,就没有这样独特、完美的造型世界奇花。
郑兰美有丰富的艺术经历,生于台湾,有画家父亲的家传,又有大学的专门培养,更经历了企业管理研究所之培训,再加上三十多年执教美术,作为教授,培养着大批美术学子,移居美国,再赴欧洲诸国,现住上海,画家的视野是广博的;受过严格的系统美术教育、执教严格的美术教学,铸造着自己艺术探索的广度和深度。囿于一隅,不能广;宽泛而不深于一点,不能深。在画家的作品中,能找到个中的玄奥:广而微,精而大。
写实与写意,具象与抽象,在画家郑兰美的作品中,表现出自由的超然状,亦实亦意、又具象又抽象。画家关注的不是这对矛盾,那别样思考的结果是:以画为画,把一切思考都落实在画面上,艺术思维与艺术技巧之于画面,都是工具,巧之为巧,全在于思。把写实与写意,具象与抽象对立起来,当然也是一种思考,他的滥殇已经为审美世界制造塞车,洞开的大门即将关闭。画家郑兰美以自己独有的创造力绕过这个路段,迎上审美世界的坦途。矛盾成为不矛盾,对立成为不对立,谁说不是别样的智慧。
迎着矛盾去解决矛盾,只有能写实又能写意,能具象又能抽象者可为之。更要能真理解写实,又真理解写意;能真具象者,又能真抽象者才可获得解决,实现成功。在画家郑兰美的作品中,就有着这样的体现,以对自然形的模拟为形,用线和色彩为形。造形为画,为画不为造形,绝不会为造形而造形。画家紧紧勒住造形世界这匹天马,让它随着自己的意愿行空。画家表现大自然的作品:山岚、云海、落叶、……剔去自然形,突现自然形在运动中的节奏,使之符合线和色的表现手段。造形在这里是写意的,是人对自然形的体悟。画家创造的符号传达着运动美,观者从运动美中去体悟自然。当然,自然在这里已经是人的自然,而不是自然的自然了。在母爱系列作品中,是以不同的画面构成,相同的弧形韵律、相同的母亲与孩子的符号、强烈的色彩对比,把人间最伟大的爱、表现得执著、热烈,又温馨又高洁。这不是一个母亲、一个孩子的爱,而是一个理念,一个信念,更是一个纪念,更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指标。在借用瓶花静物造形的系列作品中,以相同的构成,不同的色彩,歌唱人间的真情之美。前个系列色彩对比强烈,后个系列协和宁静。同中有不同,不同中有相同,在完美中体现完美的多样。在森林系列中以意象的造形表现丰富和博大,展示大自然的生生不息。线性的造形是加强运动感,色彩的对比表现在占有平面的大小上。大面积的黄金色和小面积的冷色,同时展现森林的四季,春华秋实尽在观者的想象中。在表现人生这个抽象概念的命题中,画家把自然形提炼成符号,以运动的符号展现灿烂、舞动之美,把抽象的概念作具象的表现。在另一组具象表现概念的作品中,相似的人体、不同的姿态,变化的构成表现出弯、疑望、思、园、沉……这些概念,与前个系列有异曲同工之美。唯有在读过画家的件件系列作品后,会有真切的感受:坚实的写实功底与深刻的抽象理念何以相通,技巧之桥是这样架起来的。大千世界尽在画家的笔底,自己的笔,自己的大千世界。画家是美的创造者,更是不完美的大千世界的完美创造者。
不难看出:画家郑兰美有着以华夏哲学为基础的东方智慧,在《天地之间》这件巨幅作品中有着充分的展示。无须否认思维定见,它有如人的基因,只要定见不演变为固执已见,而是一个支点,就可以撬动整个认知世界。定见绝不排斥不同的认知,反而会促进不同认知的相通。天地之间的互动(画面上笔触的勾连),在抽象中隐喻着具象(母亲和孩子的影像)原本就是人类的共认,何必要人为的去分割。《天地之间》的禅意是张显的,又是通脱的。不能评说的“禅”成为可以表现的“禅”,玄妙的思絮成为可观、可品、可感的具体形象,把人间的美,凝固在画布上,成为真切的实在,把美表现得淋漓至尽,在造形世界中创造出朵朵奇花。可以相信:以完美再完美为艺术求索的画家,以勤谨、智慧的实践准则苛刻自己,一定会完成这个宿愿:完美再完美。
